□孙晓明 孙辰龙
人们往往一提“仙草”,就觉得神乎其神,其实中华传统医学对中草药的认识是几千年的积淀,更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。
在泰山山阴的石壁、石坡与杂草丛中,生长着一种叶形线状披针、夏季开白花、结黑色球形浆果的“仙草”。其根茎横生,淡黄色,形如鲜姜。这就是被誉为“仙人余粮”“救穷草”的泰山黄精。它不仅是泰山“四大名药”之首,更是一味融合了千年文化、历史传说和养生智慧的传奇植物,那就让我们走近它,一探究竟。
仙山灵药:历史深处的黄精记忆
泰山自古被赋予主生死的职能,充满了神秘的色彩。作为洞天福地、神山圣山,泰山物华天宝,特产丰富。在道书《福地记》中就有“泰山多芝草、玉石”之说。
黄精正是这片福地上天赐的珍宝。泰山芝草包括黄芦子、寻木华、兹液华、赤灵芝、黄精、紫草、何首乌、四叶参等,均是泰山所产名药材,而后四者更是被称为“泰山四大名药”。
展开剩余82%黄精有“救穷草”“仙人余粮”之称。道家把它当作修炼、辟谷之物。在晋代葛洪编著的道教典籍《抱朴子》中,有“有道之士,登之不衰,采服黄精,以致天飞”的描述,它也是秦始皇、汉武帝封禅泰山时苦苦寻觅的仙方。清代一些文献笔记,如康熙年间文人李兴祖游览泰山时,曾留下“服食饱朱苓,黄精啖辟谷”的诗句。这表明在当时,黄精已被视为辟谷修行、服食养生的仙品。
《神仙芝草经》中称黄精能“其力增倍,多年不老,发白更黑,齿落更生”。早在1700多年前的《名医别录》中,黄精即被记载药用,并列为上品。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则有“壮筋骨,益精髓,变白发”的记载。清代《泰安志》载:“黄精,泰山特产药物。壮筋骨,益精髓,变白发。”关键是将其视为泰山特产药物。清代名医卢之颐在其本草著作《本草乘雅半偈》中也提到黄精。虽然卢之颐是浙江钱塘人,但他的著作汇集了前代精华,提及“黄精获天地之纯精”,并引用《博物志》中“太阳之草名黄精,食之可以长生”的说法,这些都反映了黄精在清代医药学家心中的崇高地位。
近代泰山名医高宗岳先生在1938年编纂的《泰山药物志》中,对泰山黄精有了更详细的记载。高先生的著作参考并可能包含了早期《泰安志》等地方文献的内容。他在《泰山药物志》中不仅再次确认了黄精作为泰山“四大名药”之一的地位,还详细记录了其地理位置、具体价值、特点以及食用方法等。现代技术测量也表明,泰山黄精的多糖和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产区,是知名的道地药材。
传说与史料:黄精的文化印记
关于泰山黄精,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。宋代徐铉《稽神录》中记载:临川有一仕人,虐待婢女。婢女逃入深山,饥饿难忍,拔一种草根食之,味甘美,久食不饥,且觉身体轻捷。一夜宿树下,听见风声疑为虎来,念及上树躲之,竟飘然已在树上。从此夜宿树上,日行山中,常吃此草,亦无所苦。后被樵人所见,经辨认,所食正是黄精。
另一个传说发生在明朝年间。一对夫妻到泰安经商,生下一个女儿名叫宝珠。宝珠18岁时,其父母不幸患了瘟疫。宝珠为了给父母治病,不仅请郎中诊治,还亲自到泰山采集名贵药材。虽然父母的病情好转,但欠下一大笔债务。宝珠为了还债,到地主家当丫鬟。
后来,宝珠被张剥皮买走,想娶她为小妾。宝珠宁死不肯,便跑进山里,过着野人般的生活。两年后,一位男子进山砍柴时看到了宝珠,被吓得跑下山。
消息传开后,无人敢上山砍柴。官府派官兵进山探查,最终捉到了“妖怪”,才发现原来是宝珠。当被问及在山中如何生活时,宝珠说:我吃的东西像萝卜,具体什么名字,我也不清楚。
医药学家李时珍当时正在编写《本草纲目》,听说泰山发现了保命药,便昼夜兼程赶往泰山。经过李时珍辨认,宝珠吃的“萝卜”实际是黄精。李时珍心中大喜,把黄精的故事写进了《本草纲目》。
唐代大诗人杜甫在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》第二首诗中云:“长镵长镵白木柄,我生托子以为命。黄精无苗山雪盛,短衣数挽不掩胫。”诗中所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时,杜甫举家辗转至同谷,为维持生计,只好穿着难以遮体的短衣,顶风冒雪,上山采挖被大雪掩埋地下的黄精以度日的情景。可见黄精不仅是一味药材,更是困难时期的救荒食物。
草木形色:认识泰山黄精
泰山黄精是百合科,黄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泰山背阴石缝潮湿处,在后石坞、三岔等处有野生。以东北山麓(现泰山景区大津口一带)所产品质最好。
其为多年生草本,根茎横生,肉质黄白色,有肥大的节,形似鸡头,有少量须根;茎直立不分枝,光滑无毛。叶3片—5片轮生,叶片披针形,先端向外弯曲,无柄,因此又被称为“楼台黄精”或“笔管菜”。花生于叶腋,下垂,仅有二花,花被管状膜质,白色,先端六齿裂。夏季开白花,生球形浆果,成熟时呈现黑色。
泰山黄精的多糖和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产区,是知名道地药材,已获得“国家地理标志商标”,并一直居于《中国药典》之列。古代医家认为黄精生用刺激咽喉,一般将其蒸制后入药。黄精在每年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。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,干燥。以块大、色黄白、明亮、质润泽者为佳。
泰山黄精的炮制工艺尤为讲究,尤其是“九蒸九曝工艺”已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遗名录。这项传统工艺蕴含着古人的智慧,得用泰山鸡头黄精,经九蒸九晒,把生黄精的麻舌感完全去掉,这才算得了真传。
这个过程极其繁琐耗时,一蒸一晒就是七天,九次下来得折腾俩月。每一次蒸晒都有讲究:蒸要用桑木柴,晒得挑辰时,最后一次晾晒还得等霜降后的“黄金三日”。
现代科学分析证实了这种传统工艺的价值:九蒸九晒后的黄精多糖含量暴涨300%,还产生了独特的抗疲劳蛋白。老师傅们则凭借经验判断品质:上好的九制黄精,掰开后能拉出琥珀色的糖丝,入口即化如饴糖。
生态保护:野生黄精的重现
由于多种原因,泰山野生黄精曾经一度难觅踪影,只能偶有零星发现。泰山黄精结实率低,种苗纤弱,再加之分布区域窄小,药源十分紧缺,难以形成商品。随着泰山地区的开发,资源越来越少。然而在2021年,泰山森防站技术人员在泰山林间野生植物调查时发现了20余株野生黄精,这是近四十年来发现的最大的野生群落。
这一发现不仅是对泰山黄精种质资源库的补充,更是自然界对泰山“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验证,也标志着泰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。
近年来,泰山黄精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。在当地政府惠民政策的引导下,老百姓在泰山周边的村镇陆续建设种植和加工基地,如天平耿庄,道朗丰山、九女峰、夏张、大津口等地。
2017年,泰山黄精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。采用“公司示范、农民主导、林下种植”的模式,在山坡地、树林下种植黄精4万多亩。经过4年的轮植(黄精种植4年才能采收),每亩收益可达10万多元,仅此一项已为当地农民增收40多亿元。泰山黄精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,村民形象地比喻为“树上结果,树下生金”。
随着产业链的延长,泰山黄精的产品形态也越来越丰富。当地企业研发了多种产品形态适应市场需求,如专利发明“黄精丝”、“黄精丸”,以及黄精茶、黄精酒等产品;锁住更多活性成分,色泽鲜亮,口感甘醇,开创了泰山“可食茶”新品类。
栏目策划/编辑 马纯潇
发布于:山东省顺阳网-免息炒股配资-专业在线配资-在线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