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142个国家在联合国举手支持巴以两国方案时,10个国家却甩手反对,美国带头抛出条件:先清除哈马斯再说。 这票型看起来像一场碾压式的胜利,但数字背后藏着的却是枪杆、金钱和基地合同的老戏码。 联合国演了80年的一票否决剧本,今天只是换了个皮,骨头里还是强权政治的那一套。 华盛顿嘴上挂着的“安全”,翻译过来就是“以色列先爽”,而哈马斯被踢出群聊后,和平进程成了半身不遂的独角戏。 拉美冒出的亲美硬茬和太平洋岛国的盲从,更让这出戏码显得赤裸裸。 142:10的投票结果,表面上高票通过,实则被砍了半边身子——加沙停火成了空中楼阁,军火照卖不误。巴黎、柏林、伦敦街头喊停火,政府举手赞成,但军火发票上的墨水味却盖过了宣言的漂亮话。 和平不是靠票数堆出来的,而是敢不敢把枪口移开一寸。 这次投票,142国掀了桌子一半,剩下的一半还压在人身上。 下次有人喊“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”,不妨直接甩出这10张反对票的名单——规则? 票多就是规则,但子弹和美元往往说话更响。
联合国大会上的那次投票,142国赞成《纽约宣言》提出的巴以两国方案,10国反对,包括美国、以色列、阿根廷、巴拉圭和一些太平洋岛国。 美国代表在发言中明确表示,支持两国方案的前提是巴勒斯坦方面必须先消除哈马斯的影响,否则一切免谈。 这条件听起来像是给和平画饼,实则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门槛。
美国的立场一贯以“安全关切”为幌子,实质是为以色列的战略利益背书。 翻译成大白话,就是以色列必须优先获得安全保障,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权利得往后放。 这种逻辑在联合国历史上并不新鲜——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,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就被大国频繁使用,80年来 blocking了无数关于巴以问题的决议。 今天的投票虽然是在联大,没有否决权,但大国的政治压力依然扭曲了进程。
哈马斯被排除在谈判之外,意味着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被固化。 加沙地带的停火呼吁成了纸上谈兵,因为哈马斯作为实际控制方,不在场任何协议都难以落地。联合国宣言写得再冠冕堂皇,也掩盖不了现实中的暴力循环——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继续,巴勒平民伤亡攀升,而国际社会只能靠投票表达不满,却无力强制改变。
阿根廷 under Milei 政府突然转向亲美,甚至与巴勒斯坦断交,投票时毫不犹豫地站队美国。 巴拉圭更直接,从未与巴勒斯坦建交,这次投票像完成日常任务。 这两个拉美国家的行为反映了地区政治的实用主义:追随强国,换取经济或军事援助。 他们的投票不是基于原则,而是利益计算。
太平洋岛国如帕劳、马绍尔群岛和瑙鲁,更是美国的忠实跟班。 投票时连理由都懒得编,直接指哪打哪。 这些国家面积小、人口少,往往依赖大国的援助和保护,国际事务中缺乏自主性。 他们的反对票,表面上是10张中的一部分,实则代表了美国影响力的延伸。
142票赞成的阵营包括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欧洲国家,但他们的支持更多是道义上的,缺乏强制力。 欧洲政府如法国、德国和英国,在投票中赞成停火和两国方案,但同时继续向以色列出售军火。 2023年的数据表明,西方国家的军售额在巴以冲突期间反而上升,这种矛盾赤裸裸地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双重标准。
军火贸易的现实戳穿了外交宣言的虚伪。 巴黎街头民众游行要求停火,柏林学生高举标语呼吁和平,但政府官员一边举手赞成联合国决议,一边签署军火合同。 这种分裂不仅发生在西方,全球范围内,强国总是用“规则”包装自身利益,而弱国只能靠投票数来壮胆,却改变不了地面事实。
投票结果142:10,看似压倒性多数,但那10张反对票背后是军事同盟、经济援助和战略基地。美国在以色列的军事存在年度预算高达数十亿美元,太平洋岛国的支持往往换来自由航行权或灾难援助。 规则基于实力,联合国大会的投票只是场表演,真正决策权在安理会——那里,一票否决权依旧让大国为所欲为。
这次事件凸显了国际秩序的残酷现实:多边主义被强权政治腐蚀。 142国的举手是一种集体意志的表达,但10国的甩手却决定了进程的停滞。巴勒斯坦建国的梦想被砍了一半,哈马斯问题成了无解的死结。 加沙的炮火还在继续,联合国决议成了又一份被遗忘的文件。
人们记住这10张反对票,不是因为它们代表正义,而是因为它们暴露了规则的真相。 下次美国或其它大国高谈“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”,这场投票就是最好的反驳——规则由强者书写,投票只是形式,真正的游戏在幕后。 142国掀了桌子一半,但压在人身上的那一半,依旧由枪和钱支撑着。
顺阳网-免息炒股配资-专业在线配资-在线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